2023年1月,我室教师王祺(在读博士)为第一作者,张爱华教授为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生物微量元素研究》(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JCR 2区)发表题为“Reduced peripheral blood mitochondrial DNA copy number as identification biomarker of suspected arsenic-induced liv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NSFC-贵州喀斯特中心项目课题的支持。
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环境毒物,长期暴露可导致肝损伤。因此,寻找砷诱导肝损伤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对防止病情进展及保护砷中毒患者生命健康至关重要。线粒体是对外界有害刺激最敏感、最早被侵入的细胞器。线粒体在肝细胞中含量丰富,是维持肝细胞功能的重要细胞器,因此也成为砷诱导肝毒性的关键靶点。线粒体DNA(mtDNA)是一个小型环状多复制的基因组,其数量可反映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及线粒体功能状态。线粒体DNA拷贝数(mtDNAcn)是反映mtDNA数量的主要指标,mtDNAcn改变被认为是线粒体功能障碍及损伤的早期事件,可能成为识别外源化学物暴露诱发线粒体损伤及疾病风险的潜在生物学标志。该研究对272例砷中毒患者和218例非砷暴露的健康居民观察发现,砷诱导的肝损伤患者外周血mtDNAcn显著降低,并与血清ALT、AST、GGT水平呈负相关;且外周血mtDNAcn降低增加了砷诱导肝损伤的风险。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决策树C5.0模型分析显示,外周血mtDNAcn在砷诱导的肝损伤的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为外周血mtDNAcn识别砷诱导的肝损伤提供了依据,并发现外周血mtDNAcn有望成为识别和评估砷诱导肝损伤风险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同时也为探讨以线粒体为靶点的砷致肝损伤机制提供了研究线索。
时间:2023年1月
刊物: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标题:Reduced peripheral blood mitochondrial DNA copy number as identification biomarker of suspected arsenic-induced l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