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科研动态 >正文

【论文导读】肠道菌群失调介导了亚慢性砷暴露小鼠的肝损伤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0-15 浏览次数:

2024年10月,我室博士研究生董令为第一作者,张爱华教授为通讯作者在《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杂志(中科院二区)发表了题为“Intestinal microbiota dysbiosis contributes to the liver damage in subchronic arsenic-exposed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环境砷污染可造成全身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乃至多种癌症高发,其中肝脏是砷在体内主要蓄积部位及慢性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之一,目前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肝脏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通过肠肝循环与肠道菌群联系,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变化对维持肠-肝轴的稳态乃至肝脏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研究通过构建亚慢性砷暴露小鼠模型,并将砷暴露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FMT)到伪无菌小鼠中,评估砷暴露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与肝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砷暴露小鼠肝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组织学改变;砷暴露使Escherichia-Shigella和Klebsiella等上调,Muribaculum 和 Lactobacillus等下调;失调的肠道菌群与肝损伤密切相关。此外,将砷暴露小鼠粪便移植到受体小鼠后,发现受体小鼠呈现肝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肠道菌群失调,包括潜在有害菌Escherichia-Shigella 和Bacteroides等上升,潜在有益菌Lactobacillus和 Desulfovibrio等下调;肠道屏障功能破坏,肠道通透性增加,细菌移位。研究结果揭示了肠道菌群失调在亚慢性砷暴露小鼠肝损伤中的重要作用,为深化认识砷致肝损伤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同时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时间:2024年10月

刊物: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标题:Intestinal microbiota dysbiosis contributes to the liver damage in subchronic arsenic-exposed m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