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身边的中老年人出现诸如嗅觉丧失,便秘,失眠,情绪低落、焦虑、抑郁、强烈疲劳感等表现,大家估计会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进行处理。事实上,这些人也许患上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提到帕金森病,大家最熟知的症状就是“抖、僵、慢”,其实只是帕金森病典型的运动症状,而鼻子失灵、便秘、失眠这些则属于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
1817年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最早对帕金森病进行描述。为纪念他的贡献,从1997年开始,欧洲帕金森病联合会将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即每年的4月11日确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该纪念日的设立旨在使帕金森病患者及其家人、专业医疗人员共同努力,不仅让帕金森病家喻户晓,而且要提高公众的关注程度。世界卫生组织赞助并全力支持,很多国家政府部门、国际和地区医学团体参与合作,共同推动帕金森病的研究。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渐行性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以及姿势步态异常,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加剧,帕金森病患者日渐增多。目前,全球约有帕金森病患者500万,其中我国该病患者超过270万人,且每年新发病患达10万人以上。帕金森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人的“第三杀手”。国内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6年北京、西安、上海三地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但初发病时意识到自己患病的患者仅有3.75%,误诊率高达23.5%。大家较为熟知的如颤抖、走路不稳、动作缓慢僵硬、少言寡语等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早期常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的正常现象,这可能是导致患者就诊不及时、就诊率较低、误诊率较高、治疗率低等的原因。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WHO专家预测,2030年中国帕金森患者将达500万,帕金森病诊治面临严峻形势。
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的如嗅觉减退、便秘、抑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行为障碍、感觉障碍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统称为 “非运动症状”。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帕金森病患者在运动症状发生前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非运动症状。目前比较公认多发生在运动症状之前的非运动症状主要有嗅觉减退、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行为障碍、便秘、焦虑和抑郁,出现这些症状的人群未来发生帕金森病的风险明显增加;而在长期服用左旋多巴制剂等药物后,许多非运动症状也会出现波动现象,主要包括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症状以及感觉/疼痛症状波动。国外研究表明,非运动症状的发生率在帕金森病诊断时为21%,在确诊7年后可上升至88%,提示非运动症状可随着疾病的进展而逐渐加重。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在帕金森病发病早期,运动症状伴随神经精神症状共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抑郁是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快速下降的重要因素,不仅加重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恶化其日常生活能力、认知状况,还会增加患者自杀风险,对家庭乃至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发展到疾病中晚期阶段,致残率高甚至缩短患者生存期,有报道28%的帕金森病患者认为非运动症状波动所带来的致残程度高于运动症状波动;如帕金森病痴呆,作为一种严重自残性非运动症状,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10多年来,临床专科医生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与运动症状相比,对非运动症状的认识还不够,导致识别率和确诊率仍偏低,而普通公众对此认识就更不全面。及早正确识别、评估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做到早期诊断、及早干预,可以帮助改善或提高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
2018年4月11日,第22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关注帕金森病,关爱帕金森病患者及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