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科研动态 >正文

【论文导读】地方性砷中毒人群砷暴露负荷变化及其危险因素变迁:一项贵州典型燃煤型砷中毒地区20年人群随访研究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8-24 浏览次数:

2019年8月,我室王大朋副教授、罗鹏教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张爱华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JCR 1区TOP期刊)发表题为“Alterations of arsenic levels in arsenicosis residents and awareness of its risk actors: A population-based 20-year follow-up study in a unique coal-borne arsenicosis County in Guizhou, China”的研究论文。王大朋副教授和罗鹏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张爱华教授为通讯作者。


1998~2017年,该团队在中国特有的燃煤型砷中毒病区—贵州兴仁县雨樟镇开展了系列调研,通过检测不同时间节点环境介质(包括煤、土壤、水、空气、大米、玉米、辣椒)及调查对象尿液及毛发中的砷含量,并结合问卷调查获取社会人口学和生活方式等资料,综合评估了该病区近20年来外环境及人群体内砷负荷的变化及砷中毒危险因素变迁。研究发现自2006年以来,该地区外环境介质和人群生物样本中砷含量均显著下降。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社会人口学、生活方式等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近20年来,年龄、燃用高砷煤年限、吸烟状况始终是燃煤型砷中毒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居室通风条件和谷物干燥方式不再是其危险因素;家庭年收入水平是燃煤型砷中毒的重要保护因素,2014年以后,粮食储存方式亦成为重要保护因素。该团队通过上述调研提出过去20年,国家在该病区阻断燃煤和食物砷暴露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更好地防控燃煤型砷中毒的发生发展,病区人群尤其是长期砷暴露、经济水平较低和吸烟人群的进一步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时间:20198

刊物: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标题:Alterations of arsenic levels in arsenicosis residents and awareness of its risk actors: A population-based 20-year follow-up study in a unique coal-borne arsenicosis County in Guizhou,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