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科研动态 >正文

【论文导读】基于人群和体外研究评估砷致皮肤损伤和皮肤癌的潜在机制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5-25 浏览次数:

近期,我室曾奇兵副教授作为第1作者,张爱华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JCR1TOP期刊)发表题为“Assessing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arsenic-induced skin lesions and cancers: Human and in vitro evidence”的研究论文。曾奇兵副教授为第一作者。


该研究团队利用课题组收集的106个皮肤样本,根据有无砷暴露史,将研究对象分为砷暴露组(72人)和对照组(34人),砷暴露组根据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分为非癌组(31例,包括皮肤色素沉着过度和角化过度)和皮肤癌组(41例,包括鲍纹氏病病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结果表明,在砷暴露组人群皮肤中miR-155-5p、角蛋白1(Krt1)、角蛋白10 (Krt10)和角蛋白6c (Krt6c)呈升高,NF-AT1、白细胞介素- 2 (IL-2) 和干扰素-γ (IFN-γ)表达式水平降低,且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永生化人角质形成细胞中,NF-AT1的沉默和过表达可以改变砷诱导的免疫功能障碍指标(IL-2 IFN-γ)的表达和分泌, miR-155-5p 模拟物和抑制剂可以调节由砷致NF-AT1介导的免疫功能障碍。该研究发现miR-155通过负相调控NF-AT1诱导的免疫功能障碍参与了砷致皮肤病变乃至癌变,Krt1Krt6cKrt10可作为动态观察砷致皮肤损伤的发生发展乃至癌变潜在生物学标志。本研究对于更深入地了解砷诱导的皮肤病变乃至癌症的作用机制,识别可能的生物学标志,以及针对性的靶向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时间:20205

刊物: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标题:Assessing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arsenic-induced skin lesions and cancers: Human and in vitro evidence